Start main content

Engaging the Community

腦麻痺

25 Nov 2013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系列之十一

陳凱珊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腦麻痺(Cerebral Palsy) 又稱腦癱或痙攣,是一種影響動作和肢體運動功能為主的發展障礙。若嬰兒腦部在發育階段時受損,如出生前在母體受疾病感染、生產過程中胎兒腦部缺氧,或出生後嬰兒有腦炎及腦出血等情況均可導致腦麻痺,本港每千名新生兒中約有1至1.5名患上此症。

最常見的腦麻痺類型是痙攣型、徐動型及混合型。患病的孩子因肌肉張力不正常,令姿勢及動作協調困難。有的亦會有視覺、聽覺、語言溝通及智能與學習等障礙。有部份腦麻痺的孩子智力是正常的,但因外表而被低估了學習能力。

儘早診斷和評估有助安排適當的治療、教育及支援。孩子可透過物理、職業、言語等治療及使用輔助復康器材提升活動和自理能力。藥物治療、選擇性背神經切斷手術或椎管內 Baclofen 治療均可改善肌肉張力過高的問題。

有香港研究顯示,七成受訪家長與患腦痲痺的孩子外出時會面對交通及公眾人士接納等問題,這些都限制了他們參與社群活動的機會,值得社會各方面關注和跟進。

著名運動員蘇樺偉也是腦麻痺患者之一,事實證明了只要通過適當協助,患腦麻痺的孩子亦可發揮潛能,盡展所長。

(刊載於《am 730》, 2013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