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main content

Engaging the Community

通波仔後能否一勞永逸?

26 Nov 2018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心臟病系列之三

奚小嫻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針對嚴重的冠心病患者,醫生會建議施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即俗稱的「通波仔」。

傳統的手術是利用穿刺皮膚方式,把一條導管放入腹股溝的股動脈,再引導至冠狀動脈,然後施打顯影劑照像,以確定血管收窄的程度。如果發現血管有阻塞,醫生會引入一個球囊至阻塞位置,再加壓使球囊膨漲,擴闊已收窄的血管,然後置入合適的金屬支架。不過,最近幾年多把導管放入手腕橈動脈,因其舒適度較高,術後不久即可下床,出現併發症的機會也較低。

心臟血管支架的選擇,最傳統的是金屬支架,置入後須連續一個月服食兩種抗血小板抑制劑,其後轉服用單一血小板抑制劑。不過,患者在一年內支架內阻塞的復發率可高於30%。較新的支架都有藥物塗層,能使一年內的復發率減至少於10%。然而,患者在術後須服食兩種抗血小板抑制劑長達3個月至一年。醫生會視乎病人是否短期內需要進行緊急手術或醫療步驟(如切除惡性腫瘤)而決定採用哪種支架。雖然藥物塗層支架的效用較佳,但是如果患者需短期內接受手術,醫生仍會建議採用金屬支架。

無論採用何種支架,「通波仔」後並非一勞永逸,絕大部分病人仍需輔以藥物治療及改善不良生活習慣,才能有效降低復發及死亡風險。

<刊載於《am730》,2018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