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main content

Engaging the Community

改善情緒的藥物

13 Aug 2012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藥理及藥劑系列之七

陳潁琳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藥理及藥劑學系教學顧問

病人情緒波動,出現抑鬱、焦慮,這不單是心理毛病,同時亦與生理分泌的關係十分密切。有研究發現,抑鬱症病人的腦掃描較「暗」,表示腦內的神經傳遞物質分泌減少。亦因如此,得以令藥物於治療情緒病有用武之地。根據世界衞生組織數據推算,到2020年,抑鬱症將成為全球第二大疾病,預料對治療抑鬱症的藥物的需求將會大增。

人體內的神經並不是無間斷、從身體各處直接連接到大腦,而是分成一段段。每節神經之間依靠神經傳遞物質傳遞訊息,如果這些物質分泌異常,就有可能影響病人的情緒。大家熟悉的血清素、多巴胺,都是神經傳遞物質,前者的水平降低就會導致抑鬱症,後者減少則引致焦慮症。不過很多病人的狀況都徘徊在抑鬱與焦慮之間,超過六成病人同時出現兩種病徵,需要服食超過一種藥物,它有助增加神經傳遞物質的水平。

目前用作治療抑鬱症的第一線藥物是SSRI(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它雖然有機會導致失眠、降低食慾及性慾等,但副作用已較上一代藥物大大減低,相信未來的研究方向都會集中在SSRI或同類型藥物SNRI。

(刊載於《am 730》, 2012 年8 月13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