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港大醫學院估算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或增加患乳腺癌風險逾30%

2022年09月06日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藥物安全及應用研究中心(CSMPR)的研究團隊,就超過200萬人參與的觀察研究進行全球首個有系統的回顧及統合分析,估算出使用抗精神病藥物與乳腺癌之間存在逾30%的中度關聯,揭示了在處方抗精神病藥物予高危患者時,應作風險評估的重要性。研究結果現已刊登於《流行病學和精神病科學》(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研究背景

向患有思覺失調、躁鬱症、抑鬱症及失智症等精神病的病人處方抗精神病藥物,做法十分普遍。不少報告也證明了思覺失調和躁鬱症患者的乳腺癌發病率比一般人高,或與他們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有關。其中可能的致病機制包括抗精神病藥物引起的高催乳素血症及體重增加;又或抗精神病藥物使用者的不良生活方式。由於複雜的致病機制及多種風險因素相互作用,上述相關證據尚無定論。因此,CSMPR 的研究人員系統地回顧文獻,並進行統合分析,整合現有證據,以確定使用抗精神病藥物與乳腺癌之間的關聯。

 

研究方法及發現

是次研究就九項針對超過 200 萬名成年人的觀察研究,包括五項隊列研究及四項病例對照研究,當中七項被納入統合分析。根據標準化的研究質素評估工具「紐卡素—渥太華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這些研究全獲高質評分(以10分為滿分,分別獲得7至9分)。

團隊發現當中六項研究顯示,使用抗精神病藥物與增加患上乳腺癌風險有顯著關聯。而統合分析估算,抗精神病藥物使用者患上乳腺癌的風險增加超過30%,正向關聯屬中度1 。一些被納入回顧研究的證據更進一步表明,使用抗精神病藥物的時間越長,特別是令催乳素上升的抗精神病藥物,患上乳腺癌的風險便會增加。在芬蘭的一項大型病例對照研究中,利用電子健康紀錄來比較長時間服用增加催乳素的抗精神病藥物與服用時間不到一年的情況,結果顯示服用相關藥物至少五年的人,患上乳腺癌的風險顯著增加近60%2

儘管此研究受到一些無法測量的干擾因素局限,但仍反映了使用抗精神病藥物可能是引致乳腺癌的潛在但罕見的不良反應。而引致乳腺癌風險提升的原因,可能是高催乳素血症及其他可能與抗精神病藥物相關的併發症,如中央肥胖、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

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研究助理教授及本研究的通訊作者黎子駿博士指出:「隨著全球使用抗精神病藥物越趨普遍,包括未經准許或不按指示的藥物標示外使用,我們認為在處方抗精神病藥物前,應據其整體安全風險,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臨床評估。」

根據是次研究結果,對有患上乳腺癌風險因素的患者而言,宜避免處方具有催乳素上升特性的抗精神病藥物。如需處方能令催乳素上升的抗精神病藥物,應適當地諮詢患者,並考慮監測患者的催乳素水平;因為及時治療抗精神病藥物引起的高催乳素血症至關重要。

 

研究團隊

是項研究由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藥物安全及應用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教授黎子駿博士領導,共同第一作者為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研究助理梁晴嵐、朱銳淇及學生研究助理吳韋怡。其他合作夥伴包括: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研究助理陳煒華、黃蕾、林㬢及副教授陳慧賢博士;愛丁堡大學精神病學系主任 Daniel J Smith 教授及港大醫學院羅肇群簡寶玲基金藥劑學教授兼藥理及藥劑學系系主任黃志基教授。

 

鳴謝

本研究獲得香港特別行政區創新科技署設立的 AIR@InnoHK 平台:醫衞大數據深析實驗室(D24H)的部分支持。同時鳴謝葵涌醫院梁淑恩醫生就本研究的臨床影響提供意見。

 


  1. 從隊列研究中提取的調整後風險比和病例對照研究中調整後的勝算比的匯總估計值分別為1.39(95%置信區間1.11 – 1.73)和1.37(95%置信區間0.90-2.09)。
  2. 勝算比:1.56,95%置信區間1.27-1.92。

 

傳媒查詢

請聯絡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電郵︰medmedia@hku.hk)。

研究團隊成員:黎子駿博士、梁晴嵐、吳韋怡及朱銳淇。
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估算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或增加乳腺癌風險逾30%。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左起):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藥物安全及應用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教授黎子駿博士、研究助理梁晴嵐、學生研究助理吳韋怡及研究助理朱銳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