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main content

News & Events

「國家教育部2013年度高校科研優秀成果奬」頒奬典禮 港大肝移植術後抗原發病復發研究獲一等奬

26 Mar 2014

肝臟移植挽救無數末期肝病患者的生命,但肝移植術後原發病復發,如腫瘤、肝炎等,嚴重影響移植後的療效、患者的存活率及生活品質。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肝臟移植團隊過去10年,針對移植肝術後原發病復發進行一系列研究,在國際上首次發現小體積移植肝損傷的分子機制,亦首度發現捐贈者對乙肝的免疫力可藉移植轉移到患者身上,為治療及預防復發提供了重要的治療基礎。突出的研究表現,令團隊獲國家教育部頒授「2013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科學技術)」(下簡稱:成果奬)自然科學奬一等奬,頒獎典禮今天(3月26日)於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舉行。

研究啟示
領導本研究的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秦蘭鳳基金教授(肝膽胰外科)盧寵茂教授表示:「對於肝移植研究成果可以獲得國家的認可,我們感到十分鼓舞,亦有助我們進一步發展及加強與內地學者的合作關係。」另一位主要研究員,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教授萬鈞教授說:「我們希望這些基礎及轉化研究最終可以令病人獲益。」

研究結果
團隊於國際重要醫學期刊發表了211篇研究成果的論文,研究結果亦被《刺針》、《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等頂尖國際期刊引用逾8000次,亦獲得國際獎項共13個,大大豐富了移植免疫與腫瘤免疫理論,闡明了移植術後原發病復發的關鍵問題的機制及控制方法,並為個人化的預防及免疫控制方案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

當中最令國際矚目的是,團隊早於2001年首度發現並闡明了小體積移植肝損傷的分子機制。由於屍肝捐贈不足,活體小體積肝移植是本港最主要的肝移植手術。移植初期捐贈者的小體積肝容易缺血,手術重駁血管後亦會因血流量過高而導致肝竇內皮細胞受破壞,隨之而來的免疫反應亦有機會令移植肝臟壞死及增加接受肝移植患者的腫瘤復發。研究團隊針對這個發現,研製出藥物令血管放鬆及研製出抗體減低不良免疫反應,現已進行動物實驗,預計3至5年內可應用於人體。

另外,團隊亦在國際上首先發現,假如捐贈者曾注射乙肝疫苗,其肝臟對乙肝病毒的免疫力可以轉移到接受肝移植患者的身上,令患者於術後毋須接受費用高昂的免疫球蛋白治療,只需服用恩替卡韋或拉米夫定單一藥物,便足以預防乙肝復發,為患者提供了一個更便宜及有效的預防復發治療方案。

研究背景
為提升肝移植手術的療效及改善肝移植患者的生活,盧寵茂教授、萬鈞教授及其研究團隊10年集中研究,針對移植肝損傷對腫瘤生長及侵襲的機理、肝炎病毒過繼性轉移、抗原發病復發新藥和基因治療靶點選擇、抗乙肝復發免疫治療新機理等關鍵科學問題,開展了一系列原創性的基礎和臨床轉化用研究。

關於研究團隊
這項研究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盧寵茂教授領導,其他主要研究人員包括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教授萬鈞教授、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助理教授李珮瑜博士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研究助理教授吳德斌博士。

如需使用此篇新聞稿內之任何相片作刊登、宣傳或其他相關用途,請註明「相片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提供」。

「國家教育部2013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科學技術)」頒奬典禮今天(2014年3月26日)假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舉行,香港大學獲兩項自然科學奬。中聯辦教育科技部部長李魯教授(左)向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教授頒發奬項。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秦蘭鳳基金教授(肝膽胰外科)盧寵茂教授(左二)、外科學系教授萬鈞教授(右二)、助理教授李珮瑜博士(右一)及研究助理教授吳德斌博士的研究團隊(左一),憑肝移植術後抗原發病復發研究獲國家教育部頒發「2013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科學技術)」自然科學奬一等奬。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教授(中)與研究團隊於頒奬禮上合影。

(左起)中聯辦教育科技部部長李魯教授向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盧寵茂教授、外科學系教授萬鈞教授、助理教授李珮瑜博士及研究助理教授吳德斌博士研究團隊頒發奬項。

「2013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科學技術)」頒奬典禮今天(2014年3月26日)假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舉行,本港5所大學包括: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及香港城市大學,獲得自然科學奬及科技進步奬共12個奬項。得奬者與一眾嘉賓於頒奬禮上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