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main content

Engaging the Community

精神病藥知得少 對你健康真不妙

14 Jul 2014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列之二十一

羅子健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精神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生活節奏緊張導致現代人因壓力引起不同的精神問題,因人們對精神病的誤解令不少患者拒絕求診。其實精神病是因大腦內的化學分泌失調而引起,可利用藥物改善大腦化學物的平衡,從而減除精神問題。

常見的精神科藥物包括抗思覺失調藥、抗憂鬱藥、情緒平衡藥、鎮靜劑及安眠藥。在普羅大眾眼中,精神科藥物是「懵仔丸」。雖然這是一個粗劣和不公平的稱呼,但理由是有的。以治療精神分裂症為例,第一代的抗思覺失調藥能控制大部分「正性症狀」如妄想及幻聽,但對「負性症狀」如失去動力和影響認知功能則幫助不大;而這類藥物通常會令服用者較易昏睡。因患者的「負性症狀」和易倦的藥物反應,這類藥物便被誤稱為「懵仔丸」。

新一代藥物的副作用已大為減低。現今藥物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過份疲勞、食慾及體重上升、便秘、性功能失調等。由於藥物反應因人而異,故醫生應詳細解釋藥物的副作用及不同治療的優劣,與患者一起作出最合適的治療決定。

社會大眾一向對精神病存有嚴重誤解,因此導致很多需接受治療的患者沒有接受正確治理,令病情惡化。其實大腦是控制思想和情感的器官,它和身體其他部分一樣會因運作失調而令人生病;身體有病,一般人都會求醫,那為何人們要忽略腦部健康呢?

(刊載於《am 730》, 2014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