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與德國羅斯托克大學合辦研討會, 進行中西醫學學術交流。 The Joint Seminar with Rostock University, Germany forges academic exchang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FEATURE + 「治未病」 促進基層醫療 背靠祖國 面向世界 中醫強調「治未病」的概念,源自 《黃帝內經》,以提前干預為本,減少 疾病發生、發展,生病要及早診治, 康復後要防止復發。「整個中醫治療體 系是養生、保健、治療、康復一體化, 可廣泛應用於健康、疾病和康復人群, 因此普遍市民對中醫的認知較著重於 基層醫療和家庭醫學方面。」 馮教授分析:「中醫醫療強調『整 體觀念』,就是每看一個病,要看引起 疾病的各種誘因、生活環境、生活習 慣以及種族等,完整考慮所有因素, 然後根據個別病例,基於辨證予以治 療,這就是『辨證論治』。相對西醫的 『辨病治療』,中西醫各有診斷方式, 但是現今的中醫,必須了解西醫診斷 的是什麼病,在疾病的基礎上再辨中 醫的證。」 馮教授續說:「『治未病』講求生 活實踐,如四季配合不同飲食和運動, 亦有中草藥、針灸、氣功等具體方法。 中醫的防治方法易於臨床應用,亦易 於向本港普羅大眾推廣。」 政府正逐步在各區成立康健中心 提供基層醫療服務。馮教授認為,目 前18間中醫臨床教研中心正好跟18 間康健中心互相配合,推廣中醫養生 保健、防病治病的知識,長遠有助降 低整個社會的醫療成本。 除基層醫療,粵港澳大灣區醫療 服務也是本港醫療政策的另一發展 方向。 馮教授指出:「約30年前我是首 批獲國家獎學金資助留學日本的學生, 當時日本在中醫藥現代化和科學化方 面佔優,但在國際上發表的論文並不 算多。相比之下,香港近20多年的中 醫藥發展,尤其在其科學化、現代化 及中西醫結合方面,更形迅速。在政 府、學界及業界共同努力下,相信本 港能透過大灣區這個集中科學、醫療、 貿易、金融各方面的發展平台及全球 熱點,協助推動國際中醫藥發展。」 學院與大灣區學界和業界緊密交 流合作已久,為港大深圳醫院創立中 醫科提供臨床服務,輔以教研工作, 冀運用醫院龐大的病例,進行更多臨 床研究。馮教授近期亦馬不停蹄到訪 澳門、深圳、廣州、中山、佛山和珠 海等地發表演講,進行交流並開拓合 作機會。 除致力投入醫、教、研,馮教授 認為,為中醫藥設立完善且平衡的全 產業鏈對推動其發展至關重要。「透過 規範化、標準化和品質控制,有效管 理上下游生產,才能保證中醫藥產品 的質量。」 馮教授解釋:「中藥的三大來源: 植物、動物、礦物均是天然的,因此 中藥材的種植產地、品種、生長年限、 儲藏、成分都要符合GAP(良好農業規 範)規定;生產設施須按照GMP(良好 生產規範)生產品質優良的產品;實驗 室操作以GLP(良好實驗室規範)為標 準,以確保研究結果可靠、安全、有 效;產品的臨床研究則根據GCP(良 好臨床規範),以科學方法驗證藥效; 產品的銷售亦要合乎商業標準;而品 質控制過程則按照SOP(標準作業程 序)規定,研究成果才會獲世界認可。 此外,整個中藥全產業鏈的資金投入 及人才培養等不同環節,亦講求質量 監控。」 從產業管理角度,中醫的「產業 鏈」包括人才培育、臨床服務及公私 營醫療網絡的建立。要培育卓越人才, 需配合優秀的教研設施、師資和 課程,讓學生接受規範化和標準化的 培訓,與國際接軌。「學院在港大和 港大醫學院這個平台享有最好的綜合 資源,得以進行完整的中醫藥教育, 為學生授予嶄新的科學知識與全面 的文化薰陶,培育面向國際的中醫藥 專才。」 挑戰和機遇 跨越25年的不斷求進、學院仝 寅耕耘不息,醫教研發展皆有所成。 然而,馮教授認為必須再接再厲,勇 闖高峰:「要有效協調各相關機構, 將中醫實習與中醫專科的發展與香港 中醫藥的整體發展聯繫起來,是一個 更大的挑戰。」 在教學上,學院一直追求卓越, 為本港建立完善的中醫藥教育體系, 培育了過百位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畢 業生,並提供各種持續及專業培訓課 程。根據中醫藥學的臨床需要,學院 目前的中醫學碩士課程涵蓋腫瘤學、 婦科學及針灸學三大專業方向,並計 劃朝著臨床中藥學及中西醫結合的方 向,進一步推動中醫藥專業教育。 學院致力突破現有研究領域, 同時將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新科 技應用於中醫藥研究。馮教授表示: 「中醫是一門複雜的醫學科學,需要 透過中西醫結合和多學科交叉研究, 推動中醫的國際化和全球化,使香港 最終成為中西醫結合和中醫中藥國際 中心。」 展望將來,學院冀以香港為平 台,結合大灣區以至全國的中醫藥發 展力量,使中醫藥的嶄新醫研成果邁 向國際;並以中醫藥全產業鏈為基礎, 促進香港發展成為全球中醫藥樞紐, 繼續守護並改善社會大眾的健康。 44
RkJQdWJsaXNoZXIy Mzg4NDg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