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29i1

對於提升未來的醫學教育水平, 負責教學範疇的副院長梁嘉傑教授滿 腔熱誠,他指出:「隨著科技發展和社 會期望的轉變,未來的畢業生將要比 目前及過去幾十年的畢業生更加靈活, 更加懂得裝備自己,才能夠與時並進。 因為無論是所需的專業知識與技能, 或是病人的期許乃至整個醫療發展的 境況皆在不斷改變。」 對於學院來說,轉變帶來機遇。 我們已作好充分準備,把握機會,全 力帶領醫學教育的未來發展。 學院最近成立的教學科技團隊, 由助理院長(教學創新)劉巨基教授帶 領。(梁教授亦獲另外九名助理院長和 一名資深顧問的支持,詳見下文)。團 隊成功開發了一個人工智能平台,供 學生與虛擬病人交談,藉以練習記錄 病史等基本技能。 梁教授解釋:「我們並非要取締 學生與真實病人的接觸,而是充分運 用這些嶄新科技,協助我們以更客觀 的方式和標準進行評核。」學院去年 獲李嘉誠先生捐贈3,000萬港元,以 加強人工智能在教學方面的應用,我 們也相應配對同額撥款,促進了有關 教學科技方面的發展。 學院加強教學科技的策略,亦正 正配合現行的「師生共策教學」計劃, 我們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程設計和教 學,尤其是在嶄新教學科技方面的應 用,藉此培育他們成為未來醫學教育 界的精英。 梁教授指出:「學生的學習模式在 過去幾十年間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們必須找出對學生最有效的教學策 略。為此,我們邀請學生加入不同的 教學委員會和工作小組,參與課程發 展、修訂和實施方面的工作,讓他們 成為教學團隊的一分子。」 到目前為止,已有近百位學生在 不同層面參與這項計劃,其他學生則 加入朋輩輔導,有的則開發技術平台 以協助同學學習。梁教授說:「領導團 隊和學生教學相長,不但有助提高教 育質素,同時鼓勵學生與朋輩砥礪同 行,在學習路上彼此扶持、互相幫助, 也是培育他們對自身專業作出回饋的 一種方式。」 除了配合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之 外,人口結構的變化亦導致社會對醫 護人手需求急劇增加。面對這項重要 挑戰,院長劉澤星教授曾表示學院未 來可將醫科招生名額由目前的每年295 名增加至400名。然而,本港中學生 人數卻正在減少。 梁教授補充:「學生人數多年來時 有升跌,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亦有差 別,學院必須有能力去應對。最重要 的是我們要在教學的質與量之間取得平 衡,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夠吸收到多元 的知識並發揮所長。」 因應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要,以 及醫學知識量不斷增加,學院新推行的 「核心課程」旨在培育學生掌握必備的 醫學知識和專業技能,確保本港醫療 服務安全可靠。當學生符合上述學習 要求,學院亦提供「進階課程」讓學生 發揮潛能。大前提是所有學生必須在 「核心課程」取得合格成績,方可順利 畢業。 此外,學院於2023年9月推出「傑 出醫科學人」修讀途徑,成績優異且 有志於醫學研究的學生將得到導師及 其研究團隊的充分指導,為未來攻讀 博士學位,以及從事學術研究作好準 備。學院亦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社區活 動,部分「傑出醫科學人」學生早前在 大學本部校園舉辦捐血活動,亦向高 中學生推廣醫學教育。 在致力保持教學質素的同時,學 院視維護學生的福祉為首要工作,在 五年多前已成立專門團隊,透過進行 朋輩支援及其他措施,全面關顧學生 的身心健康。 總括而言,梁教授的目標是協助 學院在醫學教育急變的洪流中,繼續 保持領導地位,他說:「學院應當矢志 主導未來,而不只是被動地接受或隨 意地跟從當前的變化。憑著團隊一直 以來的努力不懈,我深信學院將繼續 在醫學教育與科研方面擔當重要角色。」 同時,多名助理院長協助梁教授 負責另外七大教學範疇,分別為醫科 入學事務的關日康教授、醫療衞生科 學入學事務的鍾沛康教授、醫療衞生 科學本科教育的陳慧賢教授、醫科本 科教育的李珮華教授、醫科學生專業 發展的黃田鎮教授、醫療衞生科學學 生專業發展的王文炳教授,學生福祉 及拓展的陳芸教授、李智豪教授和 施愷廸教授﹔唐柱霖教授則擔任資深 顧問。 教與學:從轉變中學習 ↓梁嘉傑教授(第二排 中)及教與學領導團 隊成員,請掃描以下 二維碼瀏覽成員名單 23 HKUMed News Summer 2024

RkJQdWJsaXNoZXIy Mzg4NDg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