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UMed News (Vol 27 | Issue 1)

感染控制的神經中樞 「我很樂意擔任何有利於學系 和大學的職責,也不認為這 是一種負擔。」 ― 杜啟泓醫生 港大醫學院的微生物學系憑藉有 關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2 型(SARS-CoV-2)的研究而享譽世 界,歸功於學系在傳染病方面累積多 年的專業知識。事實上, 該學系在 2003年成功應對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 合症(SARS)的工作,啟發了現任系 主任杜啟泓醫生成為一位微生物學家。 當時杜醫生正在港大醫學院攻讀 內外全科醫學最後一年,在此之前他 已取得微生物學理學學士學位,決定 從醫是因為希望與患者一起工作,但 目睹微生物學家應對 SARS 的嚴峻威 脅,讓他意識到將這兩個領域結合起 來的可能。 「在SARS疫情期間畢業,讓我 覺得微生物學是值得發展的臨床專業。 我們在病房看病人、處方藥物,並為 醫生提供臨床建議。這種工作模式非 常適合我,因為我更喜歡面對病人。」 多年來,他對流感和新興病毒的 研究, 包括新冠患者體內SARSCoV-2 病毒株基因序列的解碼工作, 逐漸成為他的專長。同時,他意識到 學院的斷層線,並急於解決這些問題。 「早期的研究為我們應對類似新 冠疫情的狀況做好了準備,亦對這種 病毒完成了大量新的研究。然而在這 段期間,也揭示了疫情下對社區支援 不足的地方。」 當前急務是盡快把研究結果付諸 應用。香港目前缺乏大規模生產和先 進臨床試驗的機制,有礙新藥和疫苗 的開發。因此,科學家必須依賴中國 內地和海外的合作者。 「如果日後面對類似的疫情,我 們希望能夠更迅速地應變,就必須建 立更強大的基礎設施。我們有充分理 由這樣做,因為無論新藥或疫苗在哪 裡開發,廠商總是傾向先預留給當地 居民,而不是廣泛供應給其他人。既 然我們現在知道瓶頸在哪裡,將更容 易解決問題。」 疫情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正面效 果,就是激發了教學方面的創新。新 冠肺炎爆發前,學生必須透過互相練 習, 學會如何做鼻咽拭子。如今在 杜醫生的同學、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 方欣碩醫生協助下,已經創製了一個 立體打印的頭鼻模型,可以拆開向學 生展示鼻腔及拭子的正確位置。這些 模型還可以與其他專科如耳鼻喉科共 同使用,以便教學。 「這是我們在疫情之前從未想過的 意外收穫。」杜醫生說。同時,他認為 教學的回報可媲美研究和臨床工作。 他眼中的模範之一余宇康教授(MBBS 1958)原是私人執業醫生,但他當年 每周仍會花一個晚上在公立醫院培訓 學生和工作人員,包括杜醫生接受培 訓的醫院。「他非常有耐心,並給我 很多鼓勵。他的楷模讓我領悟到,僅 僅做一名執業醫生是不夠的;我們還 須將知識傳授給下一代。」 杜醫生補充說:「我很樂意擔任何 有利於學系和大學的職責,也不認為 這是一種負擔。」 ↓對杜醫生而言,從實 驗室的樣本分析,到臨 床診症、以至新藥物與 疫苗的面世,微生物學 家的工作對保障民衆健 康發揮重大影響。 From sample analysis at the lab, to bedside diagnosis,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drugs and vaccine, microbiologists play a vital role in safeguarding people's health. 微生物學系系主任 杜啟泓醫生 FEATURE 24

RkJQdWJsaXNoZXIy Mzg4NDg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