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專欄
預防和管理婦科癌治療後的泌尿功能障礙

2022年04月16日

劉嘉欣小姐、冼慧敏小姐
香港大學賽馬會癌症綜合關護中心
註冊護士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在2019年公布的數據,以香港女性常見的癌症發病率排序,子宮體癌排行第四,卵巢或腹膜癌和子宮頸癌則分別排行第六及第八,發病年齡大約是54至57歲。早期婦科癌症的治療包括手術、放射治療、化療和賀爾蒙治療等,所引起的副作用可能會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睡眠、性生活和生活質素等。

放射治療和根治性的子宮切除手術,有機會影響患者的下泌尿道和盆腔底肌肉的自主神經系統、膀胱頸和尿道括約肌,也有可能引致尿道、膀胱和盆腔底肌纖維化,導致尿頻、尿滲、壓力性或急切性的失禁問題。加上年齡增長、肥胖、經歷生育、更年期、盆腔手術等因素,一般都會增加小便問題的風險,所以婦科康復者出現小便問題的機率比一般女性更高。

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和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建議婦科癌康復者多做盆骨底肌肉運動,認為可預防及改善婦科癌康復者的盆底功能和小便問題。此運動包括持續、慢速或快速的肌肉收縮運動,透過重複收縮和放鬆肌肉,增加肌肉的強度和張力,以支撐盆腔的內臟,增強控制大小便的能力及性功能。根據相關研究結果,只須持續進行約二至六個月就有改善。另外,根據學術期刊《CLINICS》在2019年的分析,此運動如可以配合腹橫肌肌肉運動,能有效預防盆底功能障礙,對早期的壓力性小便失禁或有幫助。研究建議康復者在手術後首12個星期可做一些較為簡單的呼吸和腹部運動,如盆骨傾斜運動、膝蓋搖擺運動等;之後再慢慢增加腹部的運動量。

如欲查詢更多有關癌症護理資訊,請致電3917 9606或瀏覽香港大學賽馬會癌症綜合關護中心的網頁

(有關盆骨底肌肉運動,可參考香港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的指引

<刊載於《東方日報》,2022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