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專欄
遊走公私營醫療 整合醫療藥物紀錄助溝通

2021年10月04日

王潔婷女士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藥理及藥劑學系講師 

病人向公私營醫療機構求診時,備存完整及已更新的醫療及藥物紀錄,有助減少醫療判斷錯誤所引致的延誤診斷,亦可避免重複或遺漏藥物的情況。陳先生的個案便是其中一個例子。

陳先生本身患有高血脂和高血壓,已為醫管局診所跟進數年,最近因胸口痛,轉到私家醫院求醫,並接受了「通波仔」治療。出院後,他考慮到長期在私家專科跟進的財政負擔,便經轉介預約了醫管局門診,冀往後在公營醫療系統繼續接受治療和監控病情。惟陳先生因不符合醫管局藥物名冊的用藥條件,在完成「通波仔」介入治療後,其私家醫生所處方的五種藥物中,其中有兩種未能於公營醫療系統以標準費用取得。

猶幸積極為長遠健康部署的陳先生,同時也申請了非牟利機構提供的藥物管理服務,並在藥劑師的協助下整合了「通波仔」前後、不同醫療機構的藥物紀錄,共同討論所需藥物的供應安排,以及深入了解藥物治療的變化和需注意的事項,釋除對病情和用藥的疑慮。經過一番協調和溝通後,公營診所的醫生最終向陳先生提供其中一種藥物的自費處方,讓他可自行於個別社區藥房,以醫管局病人優惠價錢配藥;另一種藥則改為藥效相近的藥物,直接於公營診所取藥。如是者,一來可以確保陳先生的藥物供應無間,亦減輕其藥費負擔。

鑑於公私營醫療機構紀錄並非全面互通,而且服務安排有別,若情況許可,建議病人及照顧者應定期整合自己的醫療和藥物紀錄,有需要時亦可尋求社區藥劑師或護士的協助,以便就診時能清晰說明自己的需要和計劃(例如表明希望停止由私營機構跟進),讓醫護人員作出最適切的治療安排。

<刊載於《am730》,2021年10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