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專欄
腺瘤性息肉易變腸癌 逾50歲高危

2020年04月18日

傅志聰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外科學系結直腸外科部臨床助理教授

大腸息肉是指大腸內向腸腔突出的贅生物。大腸息肉患者大多是無症狀的,但也有機會出現便血或腸塞的情況。息肉有不同的類型,如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鋸齒狀息肉等,當中最常見的是腺瘤性息肉,佔所有大腸息肉的三分之二。一些研究指出,在50多歲的群組中,多達25-30%的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情況並不罕見。腺瘤性息肉的潛在風險是它可在10至15年間由一粒細小的息肉演變成大腸癌。大於一厘米、絨毛型或管狀絨毛型、或高度細胞變異的息肉一般被稱為高危腺瘤(advanced adenoma),發展為癌症的機率較高;而近年亦有證據顯示扁平鋸齒狀息肉(sessile serrated polyp)也可以透過一種不同於腺瘤的途徑演化成癌。

大腸鏡檢查不僅可以用於診斷大腸癌,還可檢測大腸息肉,儘早切除息肉能有效預防大腸癌。除了一些較大或扁平的息肉以外,大部分的息肉都可以透過大腸鏡切除。唯腺瘤性息肉切除後,患者在將來仍有機會長出新的息肉。如果息肉沒有完整切除或已演化為早期腸癌的患者,建議在六個月到一年內再進行大腸鏡監測。至於其他的患者,監測的頻率可視乎息肉的多少、大小和是否高危腺瘤等因素而定,一般可相隔三至七年不等接受檢查。

<刊載於《東方日報》,2020年4月18日>